There are surely LGBTQ+ groups in China. What are their lives like in China? MaoMi Chinese invited some LGBTQ+friend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and answers questions you are interested in.
Today we have Archie. He was born and spent most of his life in China, but has already moved to UK, partly because of his sexual orientation.
M=Molly
A=Archie
Part 1 - 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M:Archie你能和我们说一说,你来自哪儿?你现在在哪儿?
A:大家好,我来自四川,中国西南的四川省。然后我现在在英国伦敦。
M:嗯,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会选择来英国?
A:因为我大学毕业以后就来到英国工作。之前是在苏格兰工作,然后很喜欢英国。在苏格兰工作的时候,也到英国的其他地方玩过,对这个国家很有好感,所以我决定留在英国继续工作。
M:你做的这个决定和你是一个同性恋有关系吗?
A:我觉得有关系,因为英国在保护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上面做得很好。英国在2010年议会通过了平权法案,就是确保了有不同性取向的人都能够被公平地对待。然后除了性取向以外,还有其他的许多被保护的个人特征。我觉得在这样一个相对更平等的国家工作生活,我会感到更自由、更安全。
Part 2 - When did you discover your sexual orientation?
M:嗯,我想问一下你以前的事情。你什么时候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同性恋?
A: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初中二年级那一年,看了一部台湾电影叫做《盛夏光年》。然后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两个男性发生性行为的场面。我也通过这个电影体验到了一个男性对另一个男性产生了超出友情的情感。然后我才知道,哦,原来这个世界上两个男人也可以相爱。
M:那这个事情让你知道了你是同性恋吗?或者是说,你什么时候才发现自己是同性恋?
A:我觉得是我看完那部电影之后不久,我就同样也意识到了,哦,原来我也喜欢男人,我也是同性恋。自从看了那部电影以后,我就开始对自己有更多的关注,有更多的观察。然后我发现自己还蛮喜欢看别的男生,就是我和其他的女同学会一起去看其他的男同学打篮球,但是我其实也不是很在意他们打篮球打得怎么样,主要就是看好看的男生打篮球,这样子。
M:我以前也喜欢这样,看男生打篮球。
A:我觉得我确定自己是同性恋的时候,应该是看完那部电影半年左右吧之后,就是我那会儿初三了。然后呢,我们班上有一个女生,她非常的文静,然后非常善良,然后长相也很乖巧,然后就是很可爱的一个乖乖女。然后呢,有一天午自习,她在午自习快要结束的时候,请我到教室外面去,然后她跟我告白了。她说她很喜欢我,想和我在一起。然后就是因为她的告白才让我意识到,我是真的没有办法和异性在一起的,我没有办法接受和她进入一段关系。
M:你那时候意识到你不喜欢女生。
A:对,我没有办法和女生有超出友情的东西。我还是喜欢女生的,我喜欢和她们做朋友,但是我没有办法做她们的男朋友。
Part 3 - After you realised that you are gay, what was your life experience like in China?
M:嗯,明白明白。那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当你意识到,当你发现你是一个男同性恋之后,你在中国的生活体验是怎么样的呢?
A:我觉得自从我确定自己是男同性恋以后,我当然就是会不自主地会对这方面的东西有更多的关心,就会去额外地去关注一下。因为我出生成长在四川的一个相对的小城市,然后那里的生活节奏很慢,大家也都有自己相对封闭的圈子。所以呢,我觉得我没有感到,好像说,我特别地被别人评价,被别人评判,或者说被别人攻击。
当然我觉得这也有可能和我没有公开出柜有关系,就是我也只是一个大家默认的那样的人。我没有跟身边的成年人出柜。但是呢,就是自从我被告白以后,我意识到自己同性恋以后呢,我和我玩得非常好的好朋友,男性好朋友,哥们儿,我跟他们出柜了。然后他们都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觉得不是大事,也一直非常的支持我,很关心我。我觉得有这样几个哥们儿,你就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过柜了,然后你就有倾诉的对象,有支持你的人,我觉得对我的帮助很大。
M:我觉得你的经历很少见,因为我听过的很多都是“恐同”。中文里面有个词,也是英文的词,叫“恐同”,就是很害怕同性恋,尤其是一些男性,直男,对同性恋有一种害怕或者是很抗拒的感觉。你有没有遇过这样的事情?
A:我觉得在国内我有,但是不是针对我自己个人的,因为我还是觉得就是你的性取向,就像你的其他任何的关于你的一切一样,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选择告诉谁,可以选择不告诉谁。我喜欢男生和我想养狗是一样的,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想养狗,我也可以告诉你我喜欢男生。就是告诉谁、告诉多少,是我自己的选择。然后你提到的这种恐同,甚至说歧视同性恋或者说贬低同性恋的这种男生,我有遇到。尤其是我上大学以后。我在福建念大学,然后有很多可能来自中国其他地方的大学同学,然后男性同学,他们是异性恋。然后你有的时候就能听到他们对同性恋群体发表一些观点和看法。当然他们不知道我是同性恋,因为我没有跟他们说,但是你能听到,你能看到,对。
Part 4 - About ‘coming out’
M:你刚刚说到出柜的问题,也就是告诉别人你是同性恋。你会选择什么时候出柜?
A:就像我刚刚说的,我在知道自己喜欢男生之后,不久我就把这个发现,这项重大发现,告诉了我的哥们儿,我的男性好朋友。
M:就像一个分享。
A:对,我不觉得这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我也不觉得是一个不正常的事情,我就是只是想告诉他们,你们是我最好的朋友,现在我认为我对自己有一个新的发现,我希望你们也知道。然后我觉得对于生命里的其他人,像我在跟我哥们儿出柜后不久,我也跟我家里的一些亲人出柜了,主动或被动,因为有亲人会问我说:“你是不是喜欢男生?”然后我也会大方承认,我说对。我大方承认的原因是因为我信任他们,然后我也相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他们的年龄,客观决定了他们对这件事情是有更多的理解的。所以我出柜的选择的对象和时机,我觉得能理解我、支持我的人吧,然后时机就是在我觉得舒服的时候,在我觉得你可以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当然我觉得这个是在中国国内的一个情况下。
然后我觉得在国外的话呢,在英国我可能就是openly gay。可能我工作的同事,他们能看到我可能有一些彩虹元素的一些东西,然后他们问我也都会直接肯定回答,然后也没有回避,就觉得还挺好的。
M:听起来像是在中国选择出柜,对于大多数的同性恋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
A:同意,因为在中国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还是根深蒂固地,有这种一夫一妻一男一女,还有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这种期望,所以我觉得很多人他们就会有顾虑。他们会担心如果家人知道了或者朋友知道了,就会对他们的看法有所改变。但是我觉得其实就像我在初中的时候和家人和朋友出柜一样,我很高兴自己那会儿没有那么多的考虑,没有那么多担心,就是把这件事情当成一个关于我的另一件事,讲出来了而已。然后其实大家的反应也就还好,没有太多太多,就是现在可能很多人他们能预想的一些可怕的情况。
M: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分享。我觉得就像你刚刚说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边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对很多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也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生活的比较辛苦的原因吧,因为一直在为了别人的期待去生活。
A:对,因为我觉得可能很多人的他的顾虑和担忧是来自于中国。在中国我们有大家庭的这种概念,我们有小家庭的概念,然后我们也对这种所谓的“正常”的这个概念就是有一种追求。就是因为在中国国内对于性少数的教育很少,然后因为我们就是看不到,在不管是音乐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里,就是性少数群体被代表,看不到他们的存在,然后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当然不是说所有学校,有些学校是有的。然后或者社交媒体上就是这样的表达,然后这样的宣传也是不够的。所以呢,在很多地方很多人眼里这个东西不正常,不正常,然后他们就会觉得我不正常,就会觉得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但是“正常”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很值得探讨,所以我觉得就是应该正常化吧。我觉得就是说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情,然后大家知道它就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
Part 5 - About meeting the ‘expectation’
M:对。是自然的,没有正常不正常,你就是你。有一个听众问了一个问题:你或者是你认识的朋友里面,有没有尝试过和异性谈恋爱,因为这样会更符合别人的期待。你有尝试过吗?或者你身边认识的同性恋朋友尝试过吗?
A:我自己没有尝试过,因为我初中被告白都没有办法和这个女生在一起,做超越友情的事情,所以我也知道我没有办法长大以后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我没有过。但是我知道有认识的人有过,结果都不是很好,因为你在做一件违反你天性的事情。你的天性就是你不想做这件事情,但是你就是为了去适应社会的所谓的“正常”的这个概念,然后你想把自己框进去,但是你框不进去,所以你会很不快乐。
M:还有一个词,中文里面还有一个词,你肯定听过——“同妻“,就是男同性恋的妻子。这个就是他们在尝试和异性谈恋爱,因为他们想要去符合父母的期待。但是我觉得这样对这个妻子。对这个女生很不公平。
A:我同意,而且我想补充的是,在大部分的同期的这些事情里,这个男同性恋,他不是在尝试,他是在欺骗。他没有说,我真的要用心地和这个异性发生一段关系,来发展一段感情,
他没有!从头一开始他就知道,我不会喜欢这个人,我也没有办法和这个人真的是真心相爱的,但是我要欺骗她,让她成为我的妻子,来满足社会或者是其他人的期待。这个现象在中国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就是来自于文化,来自于家族的这种压力。
M:对,尤其是对于男生来说。因为对男生来说,他们就会要求你一定要结婚生孩子。然后一些男同性恋会找一个女生,来当一个幌子,是不是?“幌子“就是英文里面的cover。这样不太好,真的非常不好。
A:而且我觉得男同性恋,因为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代,这个中青年这一代的男同性恋,刚好也是独生子女的那一代,所以他们可能很多人还承接了,还承载着一个传宗接代的期望。
M:任务,所以就更难了。
Part 6 - What do we call LBGTQ+ in Chinese?
M:有一个听众问了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他说中文里有一些对LGBT群体不太礼貌的称呼,比如说……
A:基佬。
M:基佬,对。还有什么?还有什么呢?
A:人妖。
M:人妖,对。“人妖“是对这个跨性别群体的一个称呼。比如说你本来是一个女生,你出生的时候是一个女生,但是你心里面认为你是一个男生。或者是你出生的时候是一个男生,但是你觉得你是一个女生,然后你去做了手术,然后你变成跨性别群体,有些人就会叫你人妖,特别不好。
A:对,这是非常贬低人的叫法。
M:所以这位听众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样礼貌地、尊重地去称呼LGBT群体呢?
A:我觉得如果你本身你是尊重他们的,支持他们的,那对于男同志群体的话呢,你可以叫他们“同志”。如果是女同性恋的话呢,你可以叫她们“百合”或者“蕾丝”。还有一个更广泛的,然后立场就是也更中立的叫法,你就是可以叫他们为“性少数群体”。
M:嗯,性少数群体。
Part 7 - What do Chinese people think about LGBTQ+?
M: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人们对于外国的LGBT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
A:我觉得在中国的人对LGBTQ+的这个群体,以及他们的所选择的生活,他们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西方社会独有的现象,或者说是西方价值观带来的一种才有的选择。这是一种比较主流的想法、看法之一。
M:尤其是对于年纪比较大的人来说。
A:对,是,年纪比较大一点的,然后或者说生活在比较保守,信息可能不太通畅的地区的人。
然后还有一个看法,我觉得是就是持一个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因为他们可能这些人可能他们身边他们就有LGBTQ+的朋友和家人,所以他们就更理解更懂到底是什么情况。
那还有一种我觉得就是没有特别看法的人,他可能不支持也不反对。他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觉得只要跟我无关那就无所谓。但是我觉得比较多的话,就是在中国社会,现在我觉得最主流的还是认为LGBTQ+这个群体是西方社会的产物。然后这种加引号的这种“不正常”的这种性倾向,是可以被加引号的被纠正,或者是被治疗的。很可很可悲的一个看法。但是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现实。
M:但是我其实也会看到一些希望在我觉得年轻的一代人,很多中国的年轻人,他们已经可以非常尊重地去看待,他们可以尊重,也可以去理解这些性少数群体们。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我们谁都不知道以后我们是不是少数的人,因为我们可能会老。老了之后可能会变成少数的那一部分人。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支持、去帮助、尊重所有的少数群体。所以我会看到有一些希望在。
A:我同意你的观点。我觉得其实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个东西可能已经都和性取向无关了。我觉得在我看来,我们身而为人,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我们对其他社会的其他成员,我们能做到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
你刚刚说的话让我想起了我在我初三那一年,就是跟我哥和我嫂子出柜之后,我嫂子告诉我的一句话。她是用文字的消息发给我的。她就说“谢谢你,就是这样坦诚的告诉了我们。我们对于任何不干涉他人个体自由的选择,都是支持的。”
我觉得性取向也好,还是说你喜欢什么样口味的饭菜也好,还是说你是素食主义者也好,还是说你是不婚主义者也好,我觉得这些都是人生选择。然后这些人生选择,只要它不干涉其他人,它不影响社会,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去至少去尊重它。
M:对,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开放,也会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吧。
A:对。
M:那谢谢Archie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
A:不客气,很高兴今天能够再次回到MaoMi Chinese。希望大家生活愉快!
M:谢谢你和我们分享你的经历,谢谢!那希望我们下一次有缘再见吧。
A:好,再见。
非常谢谢Archie把他的故事给大家分享!
也谢谢你问的问题!
谢谢你们俩分享LGBT群体在中国的经历,很有意思!